教师节的由来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多次以不同的日期作为教师节。直至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才真正确定了1985年9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早在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但教师节没有单独的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的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建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中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古代的教师节和孔子有莫大的关系。在汉、晋时期,每到孔子诞辰日(农历8月27日),皇帝就会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会请教师们吃饭,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等福利待遇了。
唐宋时代,每到这一天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当时的祭典非常隆重,并且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会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这些“先进教育工作者”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到了清代,孔子诞辰祭典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成绩最为卓著的教师在这天会被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清代许多著名学者如颜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时得到的提拔。
古代教师的收入一般包括工资、食宿费和节日福利,学费也不是固定的,一般根据家庭收入来交学费。银钱生活品都可以用来抵学费。孔子就曾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有学生送给他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他老人家都愿意教他。学生给老师送礼的时节也有讲究,一般在特定的节令里给塾师送银钱或礼物,所以也称之为“节仪”、“节敬”。送礼的节日,最普遍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指的是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指孔子诞辰和塾师生日。但因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送礼的节日也各不相同。在所有的节日献礼中,见面礼是必不可少的,古人在第一次拜见私塾先生时,都得先跪拜孔夫子的牌位,接着跪拜老师,然后再献上礼品。